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穿越历史 汉家衣冠
第25章 汤若望
作者:微湖君本章字数:3528更新时间:2019-09-30 07:27:04

弘光帝命中注定就是一出悲剧,他的荒淫,他的鸵鸟心态,他的胸无大志都是从小被教育成这样的。

要说哪个朝代的王爷最悲催,舍明朝无他。宋朝的王爷最起码还能读书,明朝中后期的王爷就不能了。

在明朝除了皇帝的儿子还未就藩时能无拘束的读书并发表一些不太敏感的政见外,凡是在外地就藩的王爷都不敢这么做。

因为他们的王府中指不定有多少锦衣卫、东厂的人在盯着,藩国更是有当地主官和科道言官等着在他们身上刷政绩。所以他们连封地的城池都不敢出,一辈子就呆在王府内花天酒地或者殷勤造人。他们的直系后代连书都不敢多读甚至很多都目不识丁。

朱由崧作为亲王二代更是被老福王朱常洵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福禄宴”猪脚当猪养,他能有什么大志或者才能。

这样做是因为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子,他深受万历帝喜爱,朱常洵以前也争过皇位,不过因为“国本之争”被东林党拉下马,没争过他二哥。

朱常洵生怕做任何多于的事情就会被告一记刁状而引起天启或崇祯皇帝的猜忌,从而被除藩关押去凤阳。被关押在凤阳有多惨只要知道建文帝的儿子“建庶人”就能了解。

这也是朱慈烺一说朱由崧贪花恋酒毫无人君之相,秦良玉不经大脑就相信的原因。

朱明王朝的王爷都是一个鸟样,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南明第二代皇帝朱聿键。

七月的重庆因为小冰河的影响还没有后世那么热,在等待秦良玉招兵买马的日子里,朱慈烺终于和被拘禁将近三个月的汤若望会面了。

朱慈烺指名带汤若望南下,不仅仅因为他是火炮、枪械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原因。因为他是明、清很有权威的天文学家,这点很重要。

关于他的记载有一段非常有趣,那就是顺治帝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文音译“尊敬的老爷爷”。

顺治为什么这么尊敬他,当然是汤若望利用渊博的天文知识保护他不被多尔衮伤害。

据说多尔衮进京后日益张狂,此时的他已经独揽满清大权。古人对星象奇信无比,多尔衮也不例外。由于汤若望对天文知识的准确掌握而深得他的信任。

有一次多尔衮企图在北京郊外建一座宫殿,将顺治母子赶到皇城外居住。不让皇帝据住在皇宫,这意味这什么不言而喻。

正当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时,汤若望上疏多尔衮,说各地星空出现了不少乱象,尤其是在选择建宫殿的地址上空乱象甚多,是为不祥之兆。多尔衮才不得不做罢,撤销驱逐顺治母子的计划。

顺治帝亲政以前,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淫威之下,汤若望始终坚定的站在顺治这边,并利用医学知识判断多尔衮命将不久,鼓励顺治隐忍。果不其然,一六五零年十二月,多尔衮死于古北口狩猎途中,那时他才三十九岁。多尔衮的死因,清史记载是坠马后不治身亡,朱慈烺是一万个不信,他正值壮年,从小就骑马打仗,怎么可能坠马?马上风倒是有可能,毕竟多尔衮及其好色,连皇嫂、侄媳妇都不放过。说他如铁木真一样的死法,朱慈烺都信。

汤若望还亲自测算顺治亲政的吉日,由此孝庄和顺治十分尊重他。一直到顺治死后,汤若望才在清廷的地位有所下降。

朱慈烺十分想知道没有汤若望的顺治是不是还如历史般被赶出皇宫,按理说,那个地方不合适建宫殿,可沈阳皇宫或其他地方总有合适的。偏偏多尔衮放弃了,这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但汤若望的奏折肯定占主要原因,朱慈烺不介意添一把火将主要和次要原因都给消除了。

汤若望被拘禁了将近三个月但没被限制自由只不过不准随意下船,等张源携二王到了忠县就彻底没有任何限制了。他也自觉就一直呆在资料舱中整理资料并向船员们传教。

朱慈烺看着他略带苍白的脸歉意的说道:“汤卿一路辛苦了,因为某些原因,孤不得不带着你来到此地。”

汤若望倒是彬彬有礼,“殿下,臣明白,叛军攻进了京师,臣作为大明的官员有义务为殿下做点什么。”此时汤若望为大明钦天监官员一边修改历法专研儒家学说一边在军器监负责铸造火炮。

“不是叛军,是异族,恐怕你还不知道叛军已经被东北的野蛮人驱逐出京师了。”朱慈烺叹口气说道。

汤若望有些惊讶,他一直呆在船上并不知道最近的事情。

“现在这个帝国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是东北的野蛮人正在入侵,他们文明落后,只知道杀戮。我把你带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利用西方的技术大规模改进铸铁及火器,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帝国重新获取和平,你才能心无旁骛的传教。”

“臣明白。”汤若望躬身答道。他知道这个帝国一直和东北的少数民族打仗,已经持续数十年了。

“汤卿,你不明白。”朱慈烺正色说道,“在大明帝国里,你只要遵守法律道德并不和儒家起冲突,你就能自由的传教。北方的野蛮人信仰破坏和杀戮的萨满教,排斥其他一切教派。一旦他们夺取胜利,你的天主教将不可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存。”

汤若望大吃一惊,“殿下的意思是这不仅仅是民族生存权的争夺,更是宗教间的战争?”

“没错,这场危机不仅是生存权的争夺,更是宗教间的战争。它不同于叛军和朝廷正统之间因统治权而发生的战争。叛军都是本族人,他们会延续大明的政策,而北方的异族则不然,他们只会毁灭一切并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统治这片土地。这数十年的战争本质就是宗教间的矛盾。虽然不得不承认杀戮已经开始笼罩了大明,儒家、道家、释家和你的天主教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磨难。不过孤相信最终我们一定会胜利。”

朱慈烺在利用汤若望对建奴的不了解而忽悠他。汤若望是崇祯派人去澳门购买火炮、聘请军事专家时跟随到北京的。那时候明朝对建奴的战争渐渐不利,崇祯帝意识到火器的犀利,准备引进西方的技术改造枪炮来对付建奴的骑兵。

如果说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再加上葡萄牙雇佣兵和传教士也十分敬业,崇祯没准还真能逆天给明王朝续命,可惜满朝大臣只有徐光启支持,以大儒刘宗周为首的保守派大肆攻讦汤若望,反对制造火器。

刘宗周上疏崇祯帝说:“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他把汤若望看成异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他坚持“仁义”说,反对革新兵器,更拒绝接纳西洋的天主教。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虽然他被革职但他的随从者继续反对,崇祯无奈只好搁置火器的研发。大明由冷兵器进化到热 兵器的希望就此破灭。

汤若望显然相信了朱慈烺的说法,虽然他不知道建奴信仰什么,但他见过建奴的模样,那种辫子也令他感到恶心。可他又迟疑的说道:“臣相信殿下一定能获取胜利,可是儒家……”

汤若望经过一次两派之间的冲突。毫无疑问,弱小的天主教不可能和儒家抗衡。

朱慈烺坚定的说道:“这点你不用担心,战争进行到现在,整个大明保守的思想已经开始瓦解,只要孤坚定的支持你,儒家在忠君的思想下必定会服从。”

自从激进的传教士认为利玛窦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

他们在利玛窦去世后就采取激进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

这种思想能在中国顺利的传教才怪,果不其然,天主教立即引起了民众的反感与怀疑。

万历年间,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立即发起了驱逐所有传教士、毁坏教堂运动,就算是徐光启也没办法再庇护,天主教在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直到汤若望再次找到机会进入中国。

他是利玛窦的支持者。在澳门等待机会时,汤若望就脱下传教服穿起汉服并深入研究儒家学说,期望和利玛窦一样寻找到儒家和基督教的切合点来传教,所以他也知道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只要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那么自己就能顺利的传教。

朱慈烺根本不怕基督教的入侵而引火烧身,一是如果自己统一天下,必定会采取开放的方式角逐世界霸权,这样一来西方的思想早晚会传入东方。要是不能统一天下,建奴也会闭关锁国阻止基督教的入侵,这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二是中国的土壤也不适合纯正的基督教,只要还有科举,儒家就不会败下阵来。儒家的信仰是“君权天授”,这和基督教的“君权神授”有本质上的差别。前者的天是虚无缥缈的苍天、大自然,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后者的神是指有具体化的人,教皇就是神子,君王必须经过教皇的册封,这是中国人不可思议的地方也是不能接受的地方。

三是中国人真正的信仰是血脉流传,从骨子里只信仰自己的祖宗。至于拜神那是为了寄托希望,希望神能够实现自己的希望。从这点来说也是最标准的利己主义者,谁灵验就相信谁。也就是进哪座山拜哪尊神,灵验就多拜几次,不灵验就再也不来了。基督教的神灵验吗?呵呵……。

最后就是基督教想要在中国传播就必须本土化,但本土化的基督教还能叫基督教吗?想想佛教,进入中国后和原佛教根本就是两种宗教,当然拜的佛还是一样的佛,可教义却被改的面目全非。

汤若望就是想把基督教本土化的信仰者,朱慈烺有的是时间来潜移默化的改变教义,让它有利于自己,就像历代君王改变佛教一样。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