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穿越历史 我在大宋无敌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格物致知
作者:南无枫本章字数:1611更新时间:2022-06-02 23:10:56

狄青点了点头径直穿过院门走了进去,文天祥正在慢条斯理喝着茶,眉毛拧成一块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文老好雅致啊!这茶不赖!”狄青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浅尝一口,茶味沁心,回味甘甜,狄青砸了咂嘴在文天祥身前坐下道:“文老我有事想找你帮忙。”

文天祥笑道:“你小子这能耐还有你办不到的事吗?我一个糟老头子能干啥?”

狄青敲了敲桌面道:“这件事还真得靠文老才能做到。”

文天祥拿起茶杯轻缀一口道:“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答出来了老夫就答应帮你。”

狄青正色道:“文老请讲!”

“格物致知的境界到底是何解?这个问题困扰老夫很久了!”

狄青微抬眼皮大脑飞速转动着,他记得明朝的时候有个叫王阳明的坐在竹子跟前格物致知,“格”了七天的竹子,道理没悟出来人差点没了。

王阳明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格”。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

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精力太弱的缘故,于是,他亲自去做,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连续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 :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来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响好像是负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荀子说“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体上还不错。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简化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实验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

  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没想到文天祥也有一天会跳进格物致知的死胡同里出不来,这个东西能悟出来的无一不是古代的大贤。

狄青苦笑道:“文老你可是真的会难为人啊!”

文天祥指着狄青笑道:“你小子脑袋好使,老夫一看你这反应就知道你已经有了答案,快快与老夫说来!”

在古代,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而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脚踏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有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显然对王阳明而言,此路不通,他当然就要另辟蹊径!

所以王阳明知道格物致知的弊端,所以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其实就是对理学的一种超越,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特别重要,就是因为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王阳明从此对理学产生怀疑,并最终超越了理学,开辟了阳明心学。

“晚辈以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

文天祥闻言动作瞬间停滞,目光变得幽深,不断思考着狄青的话。

“其二则是铭记:佛不渡人,唯人自度。”

“只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完善自我工程,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磅礴的胸襟,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由此而来,为开创一代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文天祥眉目舒展开,扶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还有吗?”

“第三,知行合一!”

“知道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才是真正的道理。只是知道,但是并不能践行,不能指导实践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文天祥在嘴里念叨几遍后猛地瞪大眼睛,站起身朝狄青深深地鞠了一躬,“达者为师!文天祥今日受教了!”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