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已签约 连载中 历史 热血 王爷 穿越 大明
10 总点击
0 总推荐
0 周推荐
15.3 万字数
最新章节:第48章 商人反悔
2025-04-20 08:01:00
立即阅读 加入书架 投票互动
手机扫码阅读
秋季
1

作品总数

15.3

累计字数

19

本月更新

关注
「朱允烨跪在奉天殿前,朱元璋的龙须气得直颤:
『你这孺子说要学宋朝重商?陈友谅要是知道你灭他还要谢你,怕是要从棺材板里爬出来!』
——却见少年郎掏出算盘噼啪作响:『爷爷,洪都城破那日,陈友谅的粮船早被商税压垮了!』
当朱允炆捧着《永乐大典》草稿瑟瑟发抖时,朱允烨已把税务院开到了西洋,监察院的密探盯着北元可汗的羊圈:「禀太孙,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牧场偷漏铁器税,是否发兵?」
「皇爷爷,您当年修长城防蒙古?」朱允烨按下火药图纸:「儿臣在居庸关装了二百门佛郎机,蒙古骑兵连马粪都不敢往这边运!」
从被朱元璋钦定为「疯癫太孙」,到用商税养出三十万蒸汽朋克铁浮屠,当郑和看着太孙监国的《航海条例》惊呼「这是要垄断全球香料?」——
朱允烨正把格物苑的浑天仪对准美洲,对朱棣留下的空位挑眉一笑:「四叔,您提前两百年上班的工资,我给您存在海外金库了。」」
第1章 深陷悲痛

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陷悲痛之中。

洪武二十五年的金陵皇宫,气势恢宏,彰显帝国新生的力量。

然而白灯高悬,映照出这座皇城的哀伤氛围,原因正是大明储君朱标的离世。

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使朝野震动,更让朱元璋深受打击。

他曾经倾尽心血培养这位太子,视为未来江山的基石。

此刻,朱元璋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身形显现出从未有过的疲态。

他的手中摩挲着玉玺,目光却时而锐利、时而黯淡。

宫内的侍从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因为知道此时的洪武皇帝正处于深思熟虑之中。

回忆起与他共患难的妻子马皇后早早逝去,而今独子朱标亦随之而去。

这种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内心的坚毅也为之动摇。

更为隐忧的是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朱元璋脑中一一浮现出诸多功臣如徐达、蓝玉、傅友德等人的影像。

这些曾是他精心安排辅佐太子的肱股之臣,本是社稷良将。

但现在太子已然不在,而他自己也是暮年垂垂,这群功臣似乎也逐渐露出了不安分的一面。

蓝玉仗恃其军功卓著,在失去约束后更加狂傲不羁。

甚至在朱标新丧之际便急于拉拢其他大臣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再看徐达,在此敏感时刻同样活跃于勋贵之间进行联络串通,若说其中毫无野心,则显得太过牵强。

这让朱元璋满心疑虑——这些人可是与他一同打拼天下的兄弟!自己给了他们荣耀与富贵,何以今日如此冷漠无情?

愤怒涌上心头,随即又被冷静所代替。

大明朝尚未确定接班人,作为一代英主,他还不能垮下。

这宛如一头老狮子仍需牢牢守护自己的领土,在幼狮能够独当一面之前决不容许任何侵犯威胁到王位的传承安全。

于是朱元璋再次考量各个皇子。

尽管每个儿子都不乏才华且经过历练具备承担重任的潜质,但立储之事讲究嫡庶之分,否则必将成为国家隐患。

为了确保大明长治久安,他决定必须遵循“立嫡长”

的原则,不可感情用事选择他人。

除了朱标的儿子们,再无其他选择。

思及此,朱元璋脑中浮现出两个人影——朱允炆与朱允烨。

朱标数子之中,最令他满意的便是这二人。

朱允炆博学多才、待人宽厚;朱允烨则意志坚定、聪慧机敏。

两人皆是难得的佳儿,然而,他们真的能承接住这偌大的江山?真的能够镇得住那群傲慢的将帅吗?

朱元璋心中萌生一计:在决定皇位继承人之前,必须对这两位孙子加以试炼,看谁更堪当大任。

主意一定,他便不再迟疑。

“来人!”

冷声一出,殿内随即响应。

身旁侍奉的太监听闻传唤,急忙小跑至前,跪伏叩首:“奴婢在,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去,召允炆和允烨即刻进宫!”

朱元璋下令。

“遵旨!”

太监领命而去。

朱元璋亦站起身来,从龙椅上缓缓走下,一股雄视天下的气势由老态龙钟的身体再度勃发。

为帝国选定继位者这件要事,容不得半分掺杂私情的考量。

不一会儿,朱允炆和朱允烨便相继出现在大殿之中,齐声行礼:

“孙儿朱允炆参见皇爷爷!”

“孙儿朱允烨参见皇爷爷!”

望着眼前的这位老人,朱允烨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虽然身为朱元璋之孙,但这竟是头一回见这位传说中的洪武皇帝。

他正是从布衣起家,在东南扫灭张士诚与陈友谅,又将蒙元赶出中原、复兴汉室山河的开国帝王。

然而,朱允烨并非这个时空的原住民,因一次意外而穿越至此。

在此期间,他还获得了一套唐初名将李靖留传的《六军镜》兵法,并早已了然于胸。

尽管如此,多年来朱允烨一直隐忍低调,从未向外人展示过自身实力。

可今日情形特殊,朱允璋不会平白无故地宣召自己入宫,再加之朱标新丧的消息,他瞬间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定是要挑选未来的储君人选!

朱允烨侧目瞥了一眼仍在迷糊状态中的朱允炆,暗暗叹息:这样的人也配称帝王之才?过往历史中,朱允炆因缺乏竞争对象,成了唯一继承朱元璋遗志之人。

可惜他登基之后,受黄子澄等人蛊惑推行削藩,结果弄得天下动荡不安,甚至迫使亲叔叔朱棣举兵抗旨,最后酿成“靖难之役”

这场浩劫虽成就了另一位明君朱棣,但也使大明元气大伤,间接导致后世诸多危机,包括土木堡之变以及清军入关后的惨烈屠杀。

朱允烨不愿坐视历史重现悲剧,既然被命运牵引到此时此地,他便决心改变一切。

恰逢此刻,朱元璋的声音从宝座上传来:“哦,爱孙们都到齐了……可知皇爷爷为何传唤你们?”

“禀皇爷爷,孙儿不知。”

二人听闻朱元璋询问,即刻答道。

朱允炆确实毫不知情,朱允烨却是心里有数却故作糊涂。

朱元璋听罢,起身离开龙椅,走近二人。

一开始,朱允烨并未觉察异常,但随着朱元璋脚步渐近,那源自上位者的强大压迫感愈发鲜明。

不愧是行伍出身的君王,这样的威压常人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朱允烨还能镇定自若,身旁的朱允炆却已开始微微战栗。

朱元璋凝视两个孙子,开口说道:“边关传来急报,北元意欲犯边。”

“朕打算率兵出塞,彻底摧毁北元余孽。”

“你们作为朕的子孙,也应为朕分担国事。”

“今日召你们前来,正是要听听你们对此有何见解。”

果然来了,朱允烨心中暗思,这便是考验!朱元璋目光在两人间徘徊,随后示意:“允炆,你年长一些,先说吧。”

正在发懵的朱允炆听到召唤,条件反射般答道:“孙儿在。”

良久才明白祖父是在询问己见。

然而,从小接受纯正儒家教育的他,注重的是无为而治,根本无人教导过他军事谋略,一时之间脑中一片空白。

“孙儿应当...应当...”

他站在那里,吞吐许久,终究说不出个名堂。

朱元璋目睹朱允炆的表现,倍感失望。

不过,又自我安慰道,身为天子,不懂兵法也没什么,只要做个守成之主,守住祖业也算不错。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另一声腔响起:“孙儿以为,当遣一支主力自太原出击,正面交锋北元。”

“再令一支偏师从北平出发,迂回至西侧。”

“待时从敌军背后突袭,两面包抄,必然可打他们措手不及!”

看到朱允炆吞吞吐吐、不知所云的模样,朱允烨再也等不下去,直接插话将自己的策略全盘托出。

朱元璋原本因朱允炆的表现感到恼怒不已,听罢朱允烨之言,顿时精神一振。

“哦?说说看,为何要用此计?”

朱允烨见此状,整理一下思绪,回应道:“回禀皇爷爷!”

“用兵之法则,正合奇胜。”

“战争就是抢占敌人意料之外的机会,贵在一个‘奇’字。”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心中的欢喜溢于言表,“接着讲!”

得到鼓励的朱允烨继续陈述,“古语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打仗最重要的是抢占先机。”

“不管是汉朝霍去病,唐朝李靖,”

到此处稍作停顿,“还是咱们本朝的常遇春将军,都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提及常遇春时,朱元璋心底难免泛起一丝伤怀,毕竟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拿当年洪都之战来说,”

朱允烨一句将话题转回,朱元璋立马收回心思。

这一仗,曾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转折啊!谁能想到会被自己的孙子提点呢。

“如果换作孙儿驻守洪都,绝不会仅仅死守城池。”

朱允烨掷地有声地断言。

这话激起了朱元璋浓烈的兴趣,他不禁脱口追问:“那你如何应对?”

凭借对李靖《六军镜兵法》的研究与理解

朱允烨心中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战争图景!经过一番简要推演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果由孙儿来防守洪都,我绝不会坐等陈友谅攻城。”

他接着说道:“孙儿会在陈友谅大军抵达洪都之前组建一支敢死队,挑选水性极佳之人作为成员。”

听到“水性极佳”

的队员设想,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显然觉得这主意别具新意。

朱允烨又继续道:“这些勇者将预先携带着必要物资潜伏于陈友谅水军必经之路上。

那时候洪都兵少,陈友谅肯定料不到我们会主动进攻。

只要这支队伍能隐匿行踪不出纰漏,袭击定会成功,这也正是孙儿所谓‘攻其不备’之策略。”

朱元璋被朱允烨的话语震动,一旁的朱允炆则流露出嫉妒神色。

“若有足够的资源,在陈友谅船队经过之时悄悄靠近,”

他详细叙述道,“我们将在其船只底部点火引爆装置,如此,他的水师必然会蒙受巨大损失。

哪怕无法全歼,也一定令对方损伤过半。

这样的话,陈友谅的势力就会大大衰减。”

“请爷指示!”

随着朱允烨进一步展开论述,气氛愈发热烈起来。

“若是伏击顺利实施,则六十万敌军至少要减员半数。

而且陈友谅长于水战,当他水师受损,必然不会轻易下令登岸,而是凭借残余巨舰大炮从远处轰击消磨我们的力量。”

朱元璋赞同地点点头,因实际发生的洪都之战与朱允烨的分析不谋而合——陈友谅确实以远程火力压制为主而非立即登岸作战。

不过当时守将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为防御陈友谅的炮击,守方将城墙向内移了三十丈让炮火够不着,从而间接削弱了陈友谅的威胁效果。

随后朱允烨补充道:“等到远程攻击结束,陈友谅必定派兵登陆进行城市攻坚战。

可是出于对船队残存部分的保护以及害怕粮草遭劫的心理考虑,他不会把粮食再留在船上而会选择转移至岸上管理严密之处。

这时,孙儿预先埋伏在城外的五百精锐骑兵便可登场了。”

听闻此处伏笔,朱元璋忍不住询问:“你在城外还有兵力部署?”

对于这位孙子竟懂得运用多层战术感到十分好奇。

“确实如此!”

朱允烨自信满满地回应,“凡只走一步算一步者乃平庸之辈,真正的高人每迈一步都能预判到第三步!”

朱元璋兴致盎然,催促道:“快往下讲!”

他发现自己这位年轻的孙儿越发深得自己欣赏。

朱允烨随即解释:“三更天时分人们疲惫困倦达到顶峰。

到那个时候,孙儿便会率领那五百骑兵携带易燃物品直捣敌军粮仓四处引燃火焰。

由于通常粮草堆积于部队稍后区域,一旦烧毁将会给敌方带来严重打击。”

“正因它位于队伍末端,所以防守兵力不会太多!”

“若这些骑兵速度足够迅捷,”

“完全能在敌军反应之前完成任务,并全身而退!”

“届时,敌方粮草定将化为灰烬!”

“这样一来,陈友谅的三十万雄师势必陷入无粮可供的窘境!”

三十万大军断粮了!

哪怕站在旁侧的朱允炆,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结局,

更不用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朱元璋了!

他已开始隐隐激动了!

“失去补给,陈友谅这数十万兵马必然人心惶惶!”

“但也会激起他最后的拼死一搏!”

“陈友谅必定不顾一切强攻洪都城,”

“然而洪都城墙高耸且坚固,”

“孙儿只需坚守两三日便可,”

“届时,粮绝的陈友谅军队必然会自乱阵脚,”

“即便不出现大规模混乱,饥饿也将引发士兵逃亡,”

“一旦有逃兵,军心必动摇,”

“后续战局就会失控,”

“此刻,再集结精锐主力,主动突击直捣陈友谅的中军大帐,”

“如能成功斩杀或俘虏陈友谅,则可一役决天下!”

“这,正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话至此处,朱允烨稍作停顿,

以缓和刚才长时间言辞所引发的喉部干涩,

“当年曹操夜袭乌巢,正是用此奇策,”

“让袁绍措手不及,存于乌巢的军粮被焚毁殆尽!”

继续阅读
求打赏
捧场 0 纵横币
更多
捧场月票推荐票
账户余额 ? 个纵横币
  • 500 纵横币

    1 张月票
  • 5000 纵横币

    11 张月票
  • 10,000 纵横币

    22 张月票
  • 10万 纵横币

    220 张月票
  • 100万 纵横币

    2200 张月票
  • 1000万 纵横币

    22000 张月票

本次打赏100纵横币,随机抽取1张月票

确定捧场
目前剩余月票 ?
  • 1 张月票
  • 剩余全部月票
  • 自定义
目前剩余推荐票 ?
  • 1 张推荐票
  • 剩余全部推荐票
  • 自定义
下载APP
新用户免费畅读7天
扫码下载
下载 纵横小说APP 阅读
意见反馈
繁简切换
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