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两晋南北朝风云
40、第七节 刘裕灭秦 关中入夏
作者:tz带你读历史本章字数:4001更新时间:2020-02-16 10:59:01

第七节 刘裕灭秦 关中入夏

当时刘裕想诛杀桓玄,因此派人与姚兴通和,从此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晋向姚兴索要南乡诸郡,姚兴答应了他们,割让十二郡给晋。但是姚兴收留、资助了很多反叛晋朝的逆贼,包括桓氏余孽,谯纵、司马休之等人,刘裕早就对秦帝不满,再加上荆、雍已经平定,姚兴又去世,因此刘裕平定关中之地已是指日可待。

义熙十二年,刘裕率大军伐秦。派王仲德率水师作为先锋渡河,檀道济、王镇恶率军向洛阳进发,各路大军全部受王仲德节制。沿路各郡,皆望风而降。十月,众军到达洛阳,姚绍、姚恢等人刚刚率军平定安定,问说王师攻打洛阳,姚绍率军回长安。秦大臣间就应战方略产生分歧。晋朝大军到达成皋,洛阳守将遣使求救,姚泓派大军援洛。洛阳守将姚洸派出各路军队出守关隘,成皋、荥阳、虎牢等全部投降晋军,檀道济大军长驱直入。姚洸派出的各路守军全部被大败,檀道济进入洛阳,姚洸投降。姚泓派出的救援大军听说洛阳失守,于是驻扎原地裹足不前。姚懿趁机打算挥师入长安,废掉姚泓自立,后被姚绍杀死。第二年,姚恢率安定三万余人以清君侧为名向长安进发,被姚绍等人诛杀。

刘裕各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姚泓任姚绍都督中外诸军,以姚鸾率五万大军于潼关拒敌。王仲德领军进入滑台,魏明元帝惊惧,一方面派人注意防守,一方面派人积极与刘裕取得联系,想探探他的口风,借以判断晋军意图。明元帝召群臣商议,群臣以为晋军之意难以揣测,应该严守边关城池,不能假道于晋。唯崔浩认为不可,然明元帝采取众臣之意,派兵抵御晋军。晋魏两军交战,魏军力战不敌,最终大败,不得已假道于晋。此战充分显示出晋军威力,各贼虏纷纷丧胆。

刘裕借魏道至洛阳,姚泓派大军备战。姚绍率军抵御檀道济,没多久,姚绍呕血身死,将身后之事托付姚赞。刘裕到达湖城,姚赞领军稍退。八月,姚泓派姚裕率八千步骑攻打田子,结果为田子所败,姚泓退还灞上。此时,关中各郡县,都按照与刘裕相通。姚泓逃奔石桥,姚赞大军也被打散,姚泓无奈投降,刘裕将其宗室子弟全部诛杀,姚泓也被斩首。

刘裕让侄子刘义真留镇雍州,义真时年十二,又以族弟刘遵考为并州刺史。是时,刘裕宗室子弟尚幼,唯遵考可用。赫连勃勃听说刘裕大军已经东归,非常高兴,于是整军备战,以期进占长安。刘义真年少,大事悉决于长史王修,诸臣对王修素有怨言,于是向刘义真进谏要求杀掉王修,王修被杀,群情离散,关中诸郡皆降于夏,勃勃进驻咸阳,长安危在旦夕。刘裕派朱龄石前去代替刘义真,并告诫他,如果关中诸军实在守不住的话就带着义真一块撤退。刘义真率军撤退,大掠百姓,因此百姓迎赫连勃勃入城,赫连勃勃一路追击,蒯通断后,被杀。朱龄石率军赶到,勃勃军断其水源,于是朱龄石军队不战自溃,朱龄石等人全部被杀,关中失陷。

刘裕听说前线战败,刘义真不知去向,于是决心北伐,后来知道义真无恙方才罢兵。晋师辛苦打下的关中之地归于赫连勃勃之手,因此刘裕代晋后,仍是坐稳半壁江山,日后定然还要与群雄争霸,孰胜孰败尚未可知。

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在多卷本《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八章《历史军事地理》中,对关中地名的来历作了以下解释:

“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 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 雍山,河谓 黄河,华谓 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

这段说法,相对笼统一些,对于“关中”地名的由来,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论,而是采用了诸说并陈的方法,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些说法进行罗列。但其中忽略了相对重要的一种观点。

“关中”地名的由来,倘以就关立论而言,检索流行的各种说法,约略有四关说、两关说、六关说、一关说这四说共五种。

四关说,最初的提出者是东晋人徐广,他在为《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徐广认为这就是“四塞”的具体含义。

如上引《陕西通史》所说,两关说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西晋人潘岳提出的,他在其著作《关中记》中说:“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另一种两关说,是由唐代的一部地记《三辅旧事》中所提出的:“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按:此句转引自南宋程大昌《雍录》,清代张澍辑本及今人陈晓捷注本“补遗”中均未收此句。)

六关说未详所出,大抵是在四关说之外又添加了潼关与金锁关。

一关说则是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 史记·高帝本纪》所作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上述诸说中,六关说显然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概因其中的潼关,作为关塞兴起的时间很晚。今天可见到的文献中,最早提及潼关这个地名,要到了《 三国志》所记述的建安十六年马超据潼关与曹操抗衡时。此前该处并无此关隘名称,仅有“桃林塞”的地名,且其军事上的重要性远不如函谷关。

潼关在函谷道的西端,函谷故关在此道东端。作为关中地区军事上据险而守的东大门,潼关与函谷关是在历史上相继兴起并发挥作用的。潼关兴起之后,函谷关就因迁关、改道等原因逐渐废弛。所以,说关中地区的得名同时由于“六关”中的 函谷关与 潼关,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秦古籍,没有哪一种曾提及“关中”这个地名。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此地名的,是西汉时期的《史记》。粗略检索可见,《史记》中提及“关中”地名四十余次。其中所记年代最早的一处,是《秦始皇本纪》中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的一条,文中说: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除此之外,秦代史事中提及“关中”地名的还有数处。这说明至少在秦代,“关中”这个地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而潼关关名初见于东汉末年,其建立关隘的时间不会比汉末早很多,这个时间已晚于秦代四百余年,自然不可能是“关中”地名形成的原因。

同理,两关说中的“陇关函谷说”,其实也犯了上述的毛病。陇关是西汉时期,为防御匈奴牧骑东进,在陇山上建立以控扼陇道。这个关隘的形成,也要晚于关中地名形成的秦代或战国末期,不可能由一个后代才产生的关塞去给前代已经形成的地理范围下定义。

四关说,徐广之后引用者颇多,而在徐广之前从未出现过。因其原是为《史记》中“四塞”一词所作的注解,故推其源流,应是由“四塞说”演变而来。《史记》卷六九记苏秦游说秦惠文王曰: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四塞之国,被山带渭(河)”这个句式后来在《史记》中被反复引用:张仪游说楚怀王、韩生劝说项羽以关中为根据地、娄敬说服刘邦建都关中时均引用此句,仅文字略有出入而已。

问题是此句中的“四塞”是否如徐广所解释的“四个关塞”?

关中战国时为秦地,称为“雍”。东汉学者应劭对“雍”字注解说:

“雍,塞也。四面有山,雍塞为固也。”

这就将秦国的地形解释为四面群山环抱,山脉阻塞,成为天然军事屏障。在这里,“塞”被解释为“阻塞”、“壅塞”而非“关塞”。

《史记》卷七九中又借范睢之口对秦地的“四塞”进行了具体解释: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这里主要解释的是关中地区四个方向的地形条件,指出秦国可以依靠周围的地形便利进行守战,而非具体指四座关塞。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说: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我们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古用“四塞之国”来形容的地区,不仅有山东,还有四川、湖南等等,其说法莫不强调的都是这些地区四境皆有天险可为屏障,同样均未将“四塞”具体指向四座关塞。

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清代学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中提出:

“按班志上党郡下固注曰: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颜氏未注。余谓此殆又一‘关中’矣。”

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凡是夹处于东西南北四个著名关塞之间的地区,都可以被称为“关中”,显然这是与我们所谈“关中”为固有名词的理解不一致的。

同样,将“关中”理解为“四关之中”或“数关之中”,就未免有些机械了。先秦时期固然函谷、散关、武关、萧关俱已形成关隘,但其中除了函谷关之外,其余几关均未在先秦的军事史上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其重要性也远远不足,“关中”地名的形成,很难说与它们有多少直接的联系。

诸关说中,可能唯有颜师古的“一关说”最接近历史真相。

在“关中”地名形成的战国末期或秦代,对于秦王国(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关塞莫过于函谷关,六国由此鼓噪攻秦,秦国也主要由此防御来自东方的进攻,《盐铁论》所谓“秦包商洛肴函以御诸侯”者是也。至秦统一六国后,仍以函谷关为界以区分统一后的地界。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