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穿越历史 大明匹夫
第32章 面圣
作者:浮沉的命运本章字数:3495更新时间:2024-03-06 20:48:19

傍晚时分,紫禁城、乾清宫外。

夕阳无限好,洒下一片温暖,前几日的阴雨已经不见,王泰站在宫门外,独自出神。

故宫他也参观过,帝王的尊严却感触不深。如今亲自站在历史的空间,他才感觉到那股压抑和沉重。

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接见外国使节,帝国的一道道政令从这里发出,左右这整个帝国的运转。除了夙夜操劳、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那个象征权力和威严的椅子、宝座,并不那么舒服。

眼光扫向血色残阳,他不由得一阵迷离。故国斜阳,怎么听起来,都有些悲壮的味道。

从济南北上入卫前,高起潜就让他遣回了大部分的乡兵,只留下区区两百骑兵跟谁,即便是王国平、董士元、胡东、赵应贵几个部下,也被他打发了回去。留在身边的除了董无为,就是刘朝晖这二人。

让他惋惜的是,清军刚一退去,文世辅就先行离开了济南城,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回了陕西。

一路北上,并没有大的战事,他是深为孙传庭的处境担心。皇帝固然刚愎自用,可孙传庭的负气用事,更加让人担心。他可不想孙传庭和历史上的一样,一场悲剧,于国于己都是伤害。

他曾经求见过孙传庭数次,都被拒之门外。他才知道,对于孙传庭这种道德有洁癖的士大夫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见了面,他的话也只会被当成耳边风。

如今看来,只有上天保佑了。

好在有了面圣的机会,他可要牢牢抓住。现在看起来,投身高起潜绝对是明智之举。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没有权力,何谈解救芸芸众生?

至少也是一省巡抚,才能牛刀小试,以点推面,抚大明之伤疤。

不知等了多长时间,王泰双腿都有些麻木,才有太监急匆匆出来,说皇帝要召见他。

进入大殿,在太监的示意下,他赶紧跪下,磕起头来。

“臣,西安府守备王泰,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起来说话。”

崇祯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觉察的不耐烦。

或许,这场面他经过很多,每一次他都是期待太多,推心置腹,无条件的信任,每一次都是失望,他也一次比一次没有耐心。

“微臣谢皇上。”

王泰心中一颤,赶紧站了起来。

说话的那个人,肯定是那个历史上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的崇祯皇帝了。

“王泰,你抬起头来。”

崇祯的声音又响起,仿佛有一丝期待。

王泰不由得一怔,正在犹豫是不是抬起头来,高起潜的声音颤抖着传来。

“王泰,还不赶紧抬起头来,让陛下一观!”

王泰赶紧抬起头来,向着前面的方向看去。

“王卿,你好年轻啊!”

崇祯的赞叹油然而生,王泰看着眼前几步外容颜憔悴,仿佛四十不惑的中年人,不由得一怔,恍然若失。

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却已华发早生,大明的江山,压在他的肩上,似乎已经不堪重负。

王泰眼中的迷惘和怜悯看在眼中,崇祯不由得一怔。这种眼光带来的复杂的情感,自他成年起,似乎不曾有过。

“吭吭!”

高起潜轻轻咳嗽了两声,王泰一惊,赶紧低下头来,诚惶诚恐。

“陛下,微臣初见天颜,忘形失态,还请陛下责罚!”

刚才惊鸿一瞥,他大约看清楚,里面除了和他一起进宫面圣的高起潜和杨嗣昌,另外一个老太监,应该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承恩了。

“王泰,你今年多大了?平日里都喜欢做些什么?”

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让崇祯仿佛想起了自己初掌朝政时的意气风发,下意识地问了起来。

“陛下,微臣今年二十二岁,平日里喜欢舞枪弄棒,看些兵书杂书。”

王泰规规矩矩地回道。天子面前,他着实不敢造次。

“陛下,王泰除了练兵统兵,屯田垦荒,是诗词大家,七步成诗,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说,还弹得一手好琴,众人皆知。”

高起潜满脸赔笑,在一旁低声说道。

“哦!”

崇祯直起身来,眼露惊奇之色,他仔细打量了一下王泰,微微沉吟片刻。

“王泰,国事艰难,你可否做几句诗词,针砭时弊,振兴国纲?”

崇祯话音刚落,高起潜在一旁已经催了起来。

“王泰,你所做的那些佳句,快快呈于陛下!”

王泰额头汗水密布。这个高起潜,这些日子,可是没在他身上少下功夫。看来王国平、董士元这些家伙,已经把他的底细,全都“出卖”给了高起潜。

“王泰,你莫不是如朝中那些士大夫一样,浪得虚名?”

崇祯脸上的不耐烦,立刻呈现了出来。

“陛下,还请借笔墨一用。”

脑袋里千思万转,王泰立刻有了主意,赶紧出口。

崇祯不由得一愣,脱口而出。

“王泰,你真能七步成诗?”

王泰躬身汗颜道:“陛下,若是微臣作的不好,还请陛下恕罪。”

旁边的杨嗣昌和王承恩,也都是睁大了眼睛。

曹子建七步成诗,那只是历史上的轶事,后人津津乐道,却罕见有人果真如此。纵观大明朝二百七十年,状元榜样探花无数,但也没有人真能七步成诗。

今日,一个咸阳匹夫,却要天子面前,当殿赋诗,实在是令人……发指!

崇祯摆摆手,高起潜赶紧上前,研起墨来。

“高公公,多谢了!”

王泰赶紧道谢,拿起御笔,就在御案之上,挥笔写了起来。

高起潜站起身来,吐了口气,悄悄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王泰七步成诗,他只是从王国平等人口里道听途说,想取悦国事操劳的君王,不知是真是假。王泰既然已经做过佳句,重新抄写就是,不会费什么事。

王泰动笔龙蛇,崇祯等人在一旁观看,大殿之内,一时寂静无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王泰放下笔墨,躬身道:“陛下,我大明虽然历经东虏侵凌,但我大明君民一心,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必能苦尽甘来,国祚万年。”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杨嗣昌心头一颤。大丈夫修身、齐国、平天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纵然是百矢加身,身死名灭,也是死得其所。

高起潜和王承恩对望了一眼,都是吐了一口气。

看来这王泰,果然是个奇才,不枉他二人奔波一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崇祯目光所及,心头恍然。大明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不正是悬崖百丈冰,步履维艰吗?

他曾雄心万丈,夙夜不懈,想重拾大明盛世,恢复太祖成祖时的荣光,但谁知经年操劳,却落了个凄惨收成。

崇祯眼眶微红,一旁的杨嗣昌看的仔细,眼珠一转,小声开了口。

“陛下,王泰此词,以咏梅阐明当今天下之势。我中华每到艰难险阻,总有英雄豪杰挺身而出。那些个内忧外患,总有被一一消除殆尽。大明中兴指日可待,陛下勿忧才是。”

王承恩和高起潜也都低声相劝,崇祯点点头,重新坐下,他看着眼前恭恭敬敬的王泰,眼神透露出欣赏之色。

一介武夫,七步成诗,其人垦荒屯田,通实务,知行合一,倒真是个人才,可以大用。

“王泰,你在陕西垦荒赈民,活民数万,心系朝廷,实在是我朝少有的俊才。和那些空言误国的腐儒相比,天壤之别啊!”

崇祯的赞赏,让王泰心中一动。

“陛下,微臣在陕西,颇得孙传庭孙总督提携,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王泰提到孙传庭,崇祯的脸莫名沉了下来。一旁的杨嗣昌赶紧上前,低声说道:

“陛下,济南城一战,王泰和他的秦兵居功至伟,鞑子死伤惨重,光是首级就割了上千。王泰是西安府团练总兵,练兵有方,陛下要练兵,可以问问他。”

崇祯点了点头,温声道:“王泰,众人都说你练兵有法,你给朕说说,有什么窍门,可以练出百战之兵?”

鞑子入侵,官军腐烂不堪,难堪重任,只有另辟蹊径,编练新军,以抗东虏。

“陛下,练兵的关键在于饷银,只有银钱充足,方可练兵。一句话,救救农夫,便是一切之根本。”

王泰中规中矩,以身说法:“以微臣为例,微臣垦荒赈民,咸阳县的荒地,竟然占了田亩的一半,三县荒地加在一起五千多顷,招募垦荒流民达二十余万。与其说微臣垦荒,不如说微臣恢复了旧日的良田。微臣按律纳税,既交够了足够的税赋给朝廷,也让百姓有地可种,有饭可吃。”

杨嗣昌心中一惊。王泰此举,不言而喻,那些荒地,不过为良田,而之所以能安民二十余万,纳税于朝廷,完全是因为没有苛捐杂税。

救救农夫!

崇祯叹息了一声,民无隔夜之粮,身无片絮之暖,饥寒交迫,缺吃少穿,自然要为贼了。

田亩尽纳税于朝廷,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不是处处是宣大和陕西,也不是人人都是卢象升和孙传庭。

当然,还包括这位安抚流民二十余万的西安府守备王泰。

“王泰,听闻你练兵之法,以刺枪术和火器犀利著称,队列之法更是首创。你给陛下来说说,何以练的一手精兵?”

高起潜看崇祯神态黯然,赶紧使了个眼色,催促了起来。

“陛下,这刺枪术,确实是微臣一手所创,拼杀时,最能体现士卒之血气之勇。”

王泰无可奈何,把刺枪术的特点一一道来,崇祯果然兴致被调了起来,边听边问,兴趣盎然。

“火器犀利,在于训练有素,将士舍生忘死,在于军纪森严,而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将士的荣辱感和爱国心,饷银充足,并不是解决的根本。”

王泰一一道来,崇祯又是一声叹息。

“国库匮乏,要想饷银充足,谈何容易,就更不用说将士的爱国之心了!”

要是国库充盈,朝廷又何必征收“辽饷”和“剿饷”,又何必苦民劳民?难道他不知道天下流寇猖獗、民生凋敝吗?

王泰从紫禁城出来的时候,回头看向夜色笼罩的皇城,不由得有些悄怆幽邃、凄寒入骨的感觉,让他有一种想要急速逃离的冲动。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