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架空历史 日月重辉
第135章 虏寇侵略如火
作者:慕云剑声本章字数:3109更新时间:2022-07-18 09:35:50

军帐里,左右两侧是两排座椅,中间有个地形沙盘,沙盘后面是主将的大案,案桌后面是个大屏风,屏风上挂着甘陕军事布防图。

张怀瑾见陆挽到来后,拉着他的手走到屏风后面。

屏风后面有一张行军床,一个矮脚案,还有个水盆架,这里应该是主将战时休憩之所。

“师弟,论智慧你远胜于我。不过,师兄我毕竟领军十数年,军略可能要比你更熟悉点。不管你以后会不会独自领军,多了解点军略总不是坏事,你说是不是?”

“多谢师兄提点。现在情势如何?”

“今晨四更天左右,套虏四万大军从靖边城附近搭云梯翻上边墙。靖边守军反应及时,炸塌了北门瓮城,略微延缓套虏入侵之速。然,套虏孤注一掷,攻陷靖边城南门后全军南下。五更天,蒙古大队先头人马已经绕过古浪守御千户所,并于沿途掠夺了三个镇子数千户平民;卯时破晓,套虏已经掠完黑松镇;辰时蒙古人已经抵达安远镇。

安远镇,地处盆地,附近有超过万亩耕地,镇内有一个仓庾名曰安远仓,往日存粮有一万石。”

一万石粮食,一般大概是一百五十斤万左右。四万蒙古人,一骑双马,大概刚好可以运光。有了这一万石粮食,河西的几个蒙古部落,应该就可以安然度过春荒。

此消彼长,大明朝廷则需要从其他地方调集粮食来弥补这个损失。听过张怀瑾的介绍,陆挽都已紧张起来。

张怀瑾却道:“师弟不要紧张。我说过了,我们和蒙古人打了两百年,对他们太熟悉了;周盘周巡抚又是个谨慎的人,年前已经令人将这些军粮已经偷偷运往凉州城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安远镇还有上千民众没来得及撤入军寨避难。”

陆挽道:“以师兄所见,这些蒙古人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做?”

张怀瑾道:“靖边城北门已毁,凉州守军已经调集了虎蹲砲炸毁了蒙古人的云梯。蒙古方面就算人能翻墙出去,可是他们的马出不去。八万匹战马,他们绝对舍不得丢弃,他们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继续南下先经过我们这里,再往东南走,通过岔口堡和镇羌堡之间的隘口,向北返回草原。”

张怀瑾指着地图给陆挽介绍起蒙古人的进军路线和己方各部可能会采取的防御策略。

蒙古大军目前正处于安远镇和庄凉游击营驻扎的石灰沟之间。

因为蒙古大军这次近乎倾巢出动,整个甘肃边疆已经不需要重兵防御。肃州因为太远,所以增援不在考虑之列。甘州总兵的麾下上万大军肯定会南下,凉州副总兵的六千精兵也会南下,并先推进到古浪城,压缩蒙古军的活动空间。

从石灰沟再往南六十里左右,就是岔口堡和镇羌堡之间的隘口。穿过此隘口,蒙古大军就可以重返草原。这条路线从目前来看对蒙古人来说是最合理的选择,至于是不是真的最合理,那就要拭目以待了。

如果蒙军很固执,不从山隘回去,再往东南七十里,就是庄浪参将驻防的庄浪城,庄浪城里面不但有庄浪参将的五千精兵,还有大将军炮、弗朗机炮、虎蹲炮等火炮数百门。蒙古人要想通过去,就得先经过炮火的洗礼。那样,蒙古人的伤亡是无法估量的。

而且,只要蒙古人过了庄浪防线,三边总督就不得不重视了。到时候,西宁、兰州、河州、临洮,以及三边总督亲率的十万大军会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这四万蒙古军能不能回草原就要打问号了。

所以,镇羌堡和岔口堡之间的隘口几乎是蒙军唯一的选择。而这个行军路线也应该是蒙古人早就规划好的。

听完之后,陆挽不解道:“师兄,如果此时镇羌堡和岔口堡之间没有缺口,那入侵的蒙古人会不会全军尽没?”

张怀瑾道:“瓦剌的也先曾从阳和关翻越长城,进入内地,但他们又从大同这个重镇翻回去了;达延汗曾从榆林翻墙而入,在应州城下和武宗皇帝亲征的十万大军会战,然后又从偏关夺关而出。庚戌之变,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从古北口入,一直掳掠到京城脚下,又从白羊口夺关而去。

就算大明边墙没有缺口,也未必能阻止蒙古人设法返回草原。山西和蓟州那边的长城不但没有缺口,反而有两三重边墙防护,师弟猜猜这些蒙古人以前是怎么回去的么?”

陆挽虚心请教道:“请师兄指点。”

张怀瑾道:“说白了,就一个字,跑!蒙古大军集中入侵,我们不论在哪个方向防御的力量与之相比都是远远不如的,我们只能依靠城镇堡垒进行固守。

我们若固守不出,蒙古人就会沿途掳掠百姓。一天不放他们出去,他们就抢一天,一个月不放他们出去,就抢一个月。

我大明从上到下都不可能坐视蒙古人肆虐百姓荼毒河山,各督抚也会受到天子和中枢的巨大压力,必定要集中兵力与蒙人决战。

然而,蒙古军普遍一人双骑,其机动性远胜我大明守军。他们是不会和我们摆好阵势决战的。我们的主力追之不及,指挥战役的督抚们就会被迫调集各地镇守之军对其堵截。

这一跑一追一堵截之间,经常出现的结果是,我军被蒙军带着兜圈子。他们在逃跑的过程中,会不断侦查哪个方向的守御兵力不足,然后利用速度和兵力集中的优势,迅速夺下兵力不足的关隘。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得不放他们回草原。因为就像今天这样,蒙古人的速度太快,沿途几个镇子的百姓根本来不及反应。我军主力和蒙军一追一跑,最后受难的还是百姓。而且耗时越久,受难的百姓就越多。

如果镇羌堡和岔口堡之间没有缺口,蒙古人就可能南下进入陕西腹心,到时候受灾的百姓将会迅速扩大的数十万。这个损失是我大明承担不起的,这个责任也是督抚总兵们承受不起的。”

张怀瑾所说的这些,没来过边境,没经历过蒙人的入侵,普通人是很难领会的。陆挽不是普通人,师兄解释后,他就明白了边境军民面临的难处。

而且,陆挽还从师兄这番话里,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张怀瑾没提出的问题,那就是补给问题。

蒙人四处劫掠,可以就食于百姓,大明追击的军队可以么?数万大军在流动过程过程中,补给怎么解决?普通城镇哪有那么多粮草供应?只能从各大粮仓调集粮草,并征调大量民夫,追在后面进行运粮。这对已经受了兵灾的地方来说是二次伤害。

己方粮草供应不上的时候,自家军队也可能变成劫匪。这是三次伤害。

蒙人入侵附带会给百姓们带来二次伤害,甚至三次伤害。兵燹之灾,亦如瘟疫,会感染,会传递,会让这个本已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

大明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已经很难应付一次数百万人的兵灾了。就算经得起,边关上至总督,下至兵卒,谁敢去担这份责任呢?

明蒙双方就这么耗着吧,你割我一小块,我再割你一小块,且看谁耗得过谁吧。边打边交易,边交易边打,打打和和才是明蒙常态。

张怀瑾刚才已经谈到蒙古人必将经过这里,但他没有露出丝毫怯意。只有三千多人的游击营,就在四万蒙古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张怀瑾表现出的胆气,正应着兵法里的——不动如山。这或许是边防将领才能拥有的特质。现在的张怀瑾和平时的张怀瑾截然不同。

张怀瑾的镇定让陆挽不得不佩服,也让陆挽被这份镇定所感染。陆挽开始思考其他问题。他问道:“师兄昨晚曾说过,边境墩军和夜不收全年不断、昼夜不息。按道理四万大军抵达边墙,昨夜应该就有信号,为何直到今早才传来烽火?”

张怀瑾道:“我是说过。但我也说过蒙古人收买了很多奸细探子。师弟可曾读过,世庙时大同仇总兵的议开贡疏?”

嘉靖时期离现在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每年朝廷的奏折以万计,这么久远,还是个武将的奏折,陆挽哪里知道?所以他摇了摇头。

张怀瑾道:“仇总兵曾上疏道,我之墩军、夜不收,往往出入虏中,与之交易久,遂结为腹心,虏酋俺答、脱脱等将我大边墩台割据分管,虏代墩军瞭望,军代鞑虏牧马。。。

帝国之兵,九边最苦。九边之军,墩军和夜不收最苦。我们甘肃的墩哨和套虏的关系虽然没大同那边的密切,但是被收买也是常有的事。

这么大程度的入侵,又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时间,蒙古人想必是筹谋很久了。所以针对边境墩哨的收买也应该展开了很久了。”

蒙古人在安远镇看到空荡荡的粮库大失所望,他们果然如同张怀瑾预料的一样,顺着逐龙原往东南而来。

四万大军、八万马匹,犹如奔涌的浪潮从庄凉游击营北方一里多处倾泻而过。本来相隔这么远,不应该听见声响。但是八万马蹄踏出来的震动,像低沉的闷雷源源不绝的传入营中。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