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都市 都市生活 重生之我就是俗人
第十六章 藤编工艺品
作者:来吧本章字数:3032更新时间:2020-07-04 12:06:00

黄未感冒了,起床后他发现鼻子塞得厉害,试了试额头也非常烫。

上学时只有走铁路桥,因为大河涨水,淹没了漫水桥。

来到教室后,郑老师看到他一脸通红,便让他去医务室看看。

拿了点药并且瘸着回到教室,因为被医生打了一针,但技术好像不怎么样,就像扎到坐骨上了,痛得他嗷的一声。

偏着身子坚持把课上完,中午放学时找郑老师请了半天假。

下午他便在家休息,听到爹妈说了李红的情况。

据说情况很糟糕,她双腿骨折,还大小便失禁,正在卫生站治疗。

因为昨晚爹妈都是很晚才回来,天亮时姐弟又去上学了,所以还没顾得着问他们,这时候正好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如果黄未不是因为正在感冒,估计还得挨揍。

她并不是反对儿子去帮忙,但在那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就算大人也要小心又小心,你一个十三岁的学生逞什么能?

黄未没办法给妈解释,当时的危急情况只有黄瑾亲眼所见,周家院子的人和李家人都不清楚。

便由得老妈骂够了才算,只是老爹看他的眼神就有些意思了,毕竟只要一细想就能想到关键的问题。

黄未心虚,为了不给老爹发问的机会,就一直在专心做作业,虽然老师根本就没布置过。

天晴了,黄未的感冒也好了。

学习生活开始步入正轨,每天放学就会等黄瑾,有时候堂姐苏慧也会同路,只不过走到铁路道口就会分开。

也经常碰着本队在城里读书的学生,除了王小旦还有李老二,以及几个女生。

李老二的态度令黄未迷惑,即使在学校面对面也根本不理自己。

以一个老男人的经验看,他的目光中甚至带有恨意。

桂源虽然落后,但因为通火车,开放的思潮仍然不可避免的波及到这个山区县城,人们的眼界宽了,自然开始讲时髦。

喇叭裤和蛤蟆镜以及烫头成了年轻人的标配,跳起了坝坝舞,张明敏的歌曲充斥着大街小巷,电影少林寺更是万人空巷。

看到别人做生意做得热火朝天,自己十分眼热却没有办法。

暗暗打定主意,既然短时间内眼下的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也没本事想出高端的挣钱点子,那么就再混一年,等到了初二的就想法跳级。

目前先把不入流的小玩意儿搞起来,挣点打杂钱算了,那个什么蜂窝煤没有一大笔钱是动不了的,虽然图纸都出来了,没钱也是白搭。

早在暑假的时候,他就怂恿黄岳一起去割了几捆白藤回来,经过两个月的处理,现在基本上可以用了。

黄未知道老妈在姑娘时就会编撮箕、草席和箩筐这些。

确实,但凡是农村人有谁不会编点简单的家什?

不过黄未不准备编什么箩筐之类的大件,那些东西有专门的编织户在弄,自己没法跟别人比。

而且本地的藤编一直都很粗糙,精编根本没有被开发出来。

前几年人们还在为了解决温饱而奋斗,最多是为了居家需要才编几个自己用,市面上很少有卖的,始终不能形成带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之风已经吹进宝源,除了农民伯伯毫不犹豫地一心扑在田地里,剩余的劳动力就把目光集中在做小生意,开店铺,搞运输,开煤窑等来钱快的行当,谁也没去在意这些不怎么挣钱的藤编,仅仅当做一门可以挣油盐钱的手艺。

黄未还记得后世有个外地客商在宝源搞了个白藤粗加工厂,把白藤从山上收割回来,经过前期处理后发往外地的藤编厂进行分类编织,据说产品还远销海外。

黄未就在想,如果家里现在开始搞白藤精编,挣点零花钱的同时,说不定还能弄个什么传统品牌出来。

于是晚上他就拿了一小捆已经呈灰白色的白藤,让老妈放下针线活,按自己画的样式来试试手。

他画的东西有笔筒、果盘、隔热垫、迷你收纳箱等。

体积都不大,绝不超过三十公分,而且白藤直径不超过两毫米,要的就是给人一种复杂精致的效果。

笔筒的内胆用楠竹,扇子的手柄是花纹别致的桃木,果盘编成多边,收纳箱注重合页扣件的装饰。

但由于样式独特新颖,白藤太细,加上老妈从来没编过这类东西,所以始终达不到他的要求。

不知是不是激起了老妈倔脾气,夜深了她也不睡,还在耐心琢磨。

黄未就心疼了,拿起半成品就扔掉,泄气的说道:“算了,不编了。”

看来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这些都应该是专业、或者家传的手艺,岂是凭想象就可以剽窃的。

在旁边看书的老爹根本就没看进去,眼神朝老妈瞟一瞟的,听黄未发气说算了,他就放下书把半成品夺过去,不到十分钟就编好了一个隔热垫,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基本方法却完全正确,只要再慢点、细致点,多编几回肯定能达到黄未的要求。

然后老爹把垫子扔在桌子上,鼻孔轻微地哼了一声就继续看书。

老妈见状哑然失笑,对目瞪口呆的黄未说:“幺儿,你看我都忘了你爹就会编,还编得非常好。”

“现在想起了?”老爹在旁边突然说道。

“哼,那你干嘛不早些帮忙,就是想看我笑话是不是?”

老妈火气起来了,不满的嚷起来。

当然老爹这时候就没有示弱,“你们俩个问过我了吗,我这么大个人在这里难道是摆设?”

“我……”

老妈噎住,她也是因为好强,想给儿子露一手的,结果被打了脸。

老爹胜了一回,黄未只得在旁边挠头讪笑。

听妈说才想起爷爷本来就是个篾匠,老爹小时候应该学过竹编,只不过后来去煤矿就用不上这手艺罢了。

于是马屁不断,连续几晚上让爹把图案上的几个东西都编出来,老妈也照着学得差不多。

老妈的热情是黄未勾起的,他说到时候把这些东西拿到街上去卖,以后生意好了,还可以长期编。

藤编能卖钱爹妈都知道,只不过没想去抢别人的饭碗,再说田里的活本来就是老妈一个人在忙,爹也在上班,哪儿有那么多时间编这玩意儿。

但这种只需要坐着抽空就可以完成的工艺品,她还是有兴趣的,大不了耽搁一会儿瞌睡。

两周之后,黄未看到堆在堂屋八仙桌上,一件件精美的白藤工艺品心满意足地笑起来。

知道他要拿到街上去卖,爹妈就提醒他别耽误上课,最多只能在星期天去,黄未当然满口答应。

星期天,黄未把每个种类各拿两个,高高地装了一背篼里,再用花布蒙着上街了。

来到百货大楼门口他就停下来,然后四处打量着。

路上的行人多数在走路,骑自行车的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别着钢笔、表情严肃的男人,或者衣着整洁、头打发蜡的女人,以及时髦的小年轻。

不乏穿着打扮一丝不苟,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工薪阶级。

这些应该是自己潜在的客户,咱就摆在这儿吧。

八三年十月,桂源县百货大楼旁边的巷子口,来自附近农村的黄家老幺开始了藤编工艺品的第一次试销。

桂源人没有让黄未失望。

大半天下来,笔筒隔热垫、果盘收纳箱和扇子五个品种,果盘隔热垫最先卖完,收纳箱还剩一个,扇子没卖掉。

也不怪卖不掉,都马上到冬天了,买回去谁用?

隔热垫一块钱一个,笔筒果盘都是两块,收纳箱最复杂,造型也别致所以卖三块。

买这种可有可无、极具装饰性的藤编工艺品的基本都是女人,而且个个穿着得体、态度温和却不善讲价。

以黄未几十年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她们都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这一点不会看走眼。

“啧啧,还真的有人买啊!”

老妈听说卖得只剩一个了,顿时惊奇的说道。

“是啊,你想不到吧?”

黄未笑着说道,把手里的钞票留了三块,剩下的全都交给妈。

“如果别人看到这些麦秆都能卖钱,会不会也学着去卖?”

老妈虽然捏着钱却担心的说道。

“暂时不得……”

黄未说道:“这些东西不是什么人都愿意买的,愿意买的都是讲究人,在他们眼里,这类商品有没有实用性并不重要,但必须做得漂亮精致,否则就是白送都不一定要。

你们也晓得编这个有多费功夫,并不是随便哪个就可以轻易编出来的,就算是那些藤编专业户也没心思学这个,毕竟编藤筐多快啊,还可以批量卖给供销社。

编这东西费时费工又卖不了几个钱,我估计起码在几年内是没有人会模仿。”

老妈放下心来,她想得也不远,就是不想儿子想出来的路子被别人学了去而已,跟祖传手艺不外传一样的心思。

睡觉时,黄未来到黄瑾屋里,把几块钱给了她,说以后没钱了就给他说,那模样就像个大款。

黄瑾眼珠子咕噜噜的转了一会儿,还是把钱收了起来。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